他山之石
56 从自然中走出的艺术——记美国女雕塑家齐默尔曼

失速的界碑

AT&T 会议中心

遗忘之门

 

 

    20世纪60年代早期,ZIMMERMAN成为一个画家并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在她的学生时代,ZIMMERMAN身处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美国,尤其在洛杉矶,艺术氛围浓厚,初涉艺术领域的ZIMMERMAN得以和各个专业的艺术家进行交流。当ZIMMERMAN沉醉画画的时候,艺术家 Richard Diebenkorn, Sam Francis 和注重光和空间的艺术家 Bob Irwin 和Jim Turrell就影响了她,同时,一些前卫的装置艺术团体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她的艺术观点。随后她开始涉足于装置艺术,并在大自然的空间中做了一系列,尺度巨大,但暂时的,不能永久存放的艺术作品。在70年代,ZIMMERMAN的一些作品,明显地受到极简艺术和大地艺术的影响。
    在大学时期,ZIMMERMAN主修知觉心理学,这门学科带给她很多与此有关的艺术想法,尤其是关于视觉和空间体验的关系。她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是一次体验,而不是一个商品。她提出艺术不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让一个事件逐步展开,她强调自己的作品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同时应该同观者相互作用。她开始对佛教禅宗很有兴趣,并且与禅宗宣扬的朴素、勤俭、实事求是、强调体验的教条引发共鸣。
    ZIMMERMAN一直认为这些早期的思想观念直到今天还影响着她的雕塑和公共艺术的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ZIMMERMAN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上,这些项目被她当做是艺术向自然环境的衍伸,尽管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有很多挫折,但是这宝贵的经历使她获得了一些新的体验并获得了新的技能。 她的很多灵感来源于对于历史名城的游览,长时间的旅游让她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艺术的差异,从而使她获得很多新的体验。她关注于各个地域的传统雕塑,花很多时间在博物馆、图书馆做研究。同时,认为只要环境合适,她更倾向于做一些大尺度的公共艺术作品。
    1977年一段不平常的经历改变了ZIMMERMAN的艺术理念。在印度旅行的几个月中,一座座由石头堆积而成的古老的庙宇深深震撼了她,那是一次令她难忘的回忆。回到洛杉矶后,ZIMMERMAN放弃了那些“临时的”、“短暂的”装置作品,她开始用尺度巨大的石头作为创作素材。ZIMMERMAN意图从这个古老的材料中创作出巨大的、壮观的、永久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是当代的,同时又是永恒的,原始的,她把它们当成是她与自身体验的对话。但是当时在加利福尼亚,她并没有找到制作石材的工具和很好的老师,所以当时ZIMMERMAN只能用黏土做一些小比例的模型。但是在印度的经历改变了她的工作方向,她开始越来越多的旅行并开始沉醉于考古学的研究。随后她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VESSAL, FONT, TRIAD和PORTAL MEIDUM,这些都是她从埃及的旅行中得来的灵感并创作实施的。
    后来她在日本旅游的过程中发现在日本的园林艺术中,水也常常被当做是视觉元素来使用,它不是很夸张,是很细微,很柔和,却很有效果。在Alabama的Birmingham艺术博物馆的花园里,她一方面作为整个花园的设计者,另一方面她制作了一个以水墙为主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运用了水作为视觉元素,同时,水流产生的声音也被运用在创作的过程中。ZIMMERMAN的公共艺术作品常常与制作的场所,环境有关系,她感兴趣人们最原始的感觉,并试图在自己的雕塑中去寻找独特的手法去阐释自己对生命的体悟。
    在雕塑使用的材料上,ZIMMERMAN强调使用的材料应该是可以被触摸的,可以被感知的,可以走近,甚至可以被依靠,这就是为什么她经常使用石头这种材质。诚然,石头作为最古老的承载记忆的材料,它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基础,也是源头,人们谈到石头总是想到它的诚实 ,每一个石头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通过触摸,我们可以感受到它过去的样子,未来的样子。在ZIMMERMAN的艺术创作和公共艺术项目中,她提出:公共艺术的实施不同于独自在工作室进行的艺术创作,它需要面对大众,关注社会问题,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尊重他人习惯。她不是为每一种艺术形式的“意义”做注解,而是提供了不同的体验和这些体验衍生出来的感悟,这些形式被包含在作品之中,深深根植于自身的文化背景。ZIMMERMAN的雕塑艺术具有其强烈的个人语言,反映了她特有的对生命的感受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她的作品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场所,而不是一件物品,她的艺术给观者提供一个可能的范围,去体验,去感受,并通过朴素的材料来赞美颂扬自然世界的真实面貌。

   (邵玥姣 清华美院硕士、《中国雕塑》编辑)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微信号:china-scul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