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耘乐育
24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创造奖”提名展

获奖学生合影留念

梦醒 任 畅 (三等奖)

楼市 许毅博 (三等奖)

单位人 黄 成 (二等奖)

独钓 徐宏伟

石油危思 李博雍

归 于文超 (三等奖)

 

    向以具象写实功夫见长的鲁迅美院,今与社会贤达携手,以“创造”之名设奖,面对各级本科及研究生全面开放,鼓励自由的创作姿态和多元化的探索实践,鼓励习作与创作的交叠或重合,鼓励同学保持、发展和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其成果令人眼前一亮!回想起10年前那次急骤而短暂的教学改革,这种“开窗透气”的方式或许是更为成熟和稳健的。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创造奖”由鲁迅美术学院主办,是雕塑系历史上第一个面向学生创作(不含毕业创作)设计的奖项。主要面向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五年制本科二至四年级、三年制二年级学生,作品范围为学生在课余时间创作的雕塑作品。旨在服务雕塑教育,从学术和艺术的高度褒奖、提携优秀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倡导和促成一种努力创新、勇攀高峰的积极向上、健康活跃的学术风气。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创造奖”提名展于2009年12月15日,在我院美术馆拉开帷幕。上午10点整,“雕塑创造奖”颁奖典礼正式开始。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刘晓华、院长韦尔申、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邓乐、著名批评家王林、《中国雕塑》副主编唐尧、“艺术数据网”执行主编王小箭、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知名老前辈、美术史论系主任杨振国以及川美、鲁美雕塑系教师出席了颁奖仪式并为获奖者颁奖。
    本次活动经过近一年的筹备时间,共征集到创作作品61件,其中55件作品参加了提名展。根据“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创造奖”章程,最终评出10件获奖作品。
    本次活动力在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强调学生自我艺术价值的体现,在艺术上的创造性意识培养是本奖项的目的所在,增强学生在毕业创作及毕业后的创作道路的自信是本奖项的意义所在。
    黄成同学的作品《单位人》 (2008级本科二年级,获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创造奖二等奖)平面与立体互补,声音与形态相融。通过对人的“形”、“像”、“音”的组合构造出作品的整体面貌,直接而深入地反映了人生的状态及与社会的关系。作者虽初涉创作,但已充分彰显出对于社会的思考与关注,其青春的锐气溢于作品之中。
    宋旭娇同学的作品《≈.=.≠》 (2006级本科四年级,获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创造奖二等奖)以抽象而又直接的手段、普通但合理的材料来对话人生。抽象的形象包含了具体的内容,深入的思考与严谨的刻画共同构成了坚硬而又脆弱的人生面貌和作品面貌。灵动与鲜活的思想态度以象征的特质传达出年轻人对世界经验复杂性的矛盾而陌生的关注。
    黄海明同学的作品《莲说》(2006级本科四年级,获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创造奖二等奖)充分地调动了中国传统绘画手段来补充、完善雕塑的语言强度。诸多的现实什物堆积出梦想与现实的矛盾,适时与自由的矛盾。工笔式的描绘为作品带来了全景画般的视觉面貌,触及了传统的醇厚也清晰了青春的模糊性。
    夏凡同学的作品《 忄》(2005级本科五年级,获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创造奖三等奖) 以日常而临时的材料来塑造永恒的神性,进而使宗教的精神与永久性材料并存于世界。作者对于材料的自如使用与对形象的工匠般刻画,丰富、强化了雕塑形式和内容,令整体形态流畅而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任畅同学的作品《梦醒》(2008级本科二年级,获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创造奖三等奖) 浪漫的情怀、自由的遐想;梦想与现实、儿时与成长。勾画出作者独特的构思角度与宽阔的情感区域,平面与整体的组合扩大了空间的范畴与感受的多重性。表达松驰而准确,生涩的表达代表了青春的力量和朝气,蹒跚而坚定的创作道路已然呈现。
    于成义同学的作品《茧》(2006级本科四年级,获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创造奖三等奖) 以具像的方式来暗示人与他物的相似性,有对生命的渴望也有对生命的蜕变的矛盾。塑造与表现传达出作者的对于整体性的把握力。“旧”的面貌衍生出了“新”内涵,熟识以知所归趋的态势记录了个人的立场与叙述的普适性。
    许毅博同学的作品《楼市》(2005级本科五年级,获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创造奖三等奖)以高耸而危险的作品面貌,映射出了心理和社会的双重现实境况,制作精良、表达准确。重复的细节烘托出陌生而思辩的整体效果,并以发散性的内在能量完成了对于象征性的表达,明晰出作者的社会态度。
    于文超同学的作品《归》(2006级本科四年级,获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创造奖三等奖) 直接的描绘制作方式体现出了作者对于材料的偏爱和把握能力,通过将现实的真实向艺术中真实转化,赋予了现实物品以新的内涵、新的视觉效果。注视、记录了过程的复杂性,初显出作者对于创作之路的坚定与清晰。
    隋美时同学的作品《童年往事》(2008级硕士研究生二年级,获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创造奖三等奖)儿时的梦与嬉戏定格在作者的脑海中,也定格在作品的形式中,临时性材料组合成单纯与朦胧的视觉形象。表达的稚拙更加符合作品的主题,写意的手法与遥远的印象相融在一起。
    常龙同学的作品《熟》(2006级本科四年级,获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创造奖三等奖) 采用白描式叙事手段呈现了人的成长变化过程。作者合理而有序地调度、布置不同元素服务于主题的表达。对于记录方式、角度的考量,使得作品具有了直白而又清晰的视觉语言。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微信号:china-sculpture